工程师爸爸 主题 藏在绘本中的知识 故事里的小孩【转】

故事里的小孩【转】

作者 ljwaric     

就像幼儿园里的外教总是比中教更受欢迎一样,在儿童书籍市场上,国外的绘本也大有盖过国内故事书、连环画的势头。

这些绘本之所以受欢迎,与其说是它的内容动人,不如说是因为它的立场更打动人——那是一种完全的孩童式的表达,但又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为“童趣”。中国人的童趣显得有点复杂,它更像是一个成年人在回忆儿童时代的快乐,尽管纯真,却总也带有几分追溯曾经得到现已失去时的沧桑,而这些绘本与孩子之间却没有这样的时间差,它如同是一个孩子在表述他此时此刻的快乐、悲伤,或是对周围的世界提出他的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里的世界,年纪本小。

女儿很喜欢的米菲系列的故事中有一则是这样的:米菲抱着熊熊玩具入睡,醒来后熊熊就不见了,第二天她问遍了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谁都说不知道,结果米菲只能伤心地睡觉了,却在被窝里发现了她心爱的熊熊,而这件事的真实版本的确在女儿身上发生过。我还记得那天清早,她睡眼惺忪就开始抽泣,问她为什么,她说:“狮子王没有了,狮子王没有了!”当我最后替她在被窝里找到小狮子后,她破涕为笑:“明明是抱着的,怎么到脚后跟去了呢?”

绘本中的故事和真实发生的事情都如此真实,如此单纯。绘本没有评判,没有好恶却又分明看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真正的儿童世界!

在《狼大叔的红焖鸡》里,大灰狼并不完全穷凶极恶,在它算计着如何让母鸡变胖时又是如此的可爱。当我们一提起狼就想到凶恶,一提到狐狸就想到狡猾,这些绘本显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绘本也告诉孩子什么是“不称职的父母”。比起“有妈的孩子都是宝”中有意无意地宣扬母亲是圣人的理念来,在绘本《等一会儿,聪聪》中的父母形象虽然夸张,却很真实。在这本中的父母似乎与许多理想中的形象背道而驰,因为生活忙碌,父母连儿子被妖怪吃掉都未察觉。而在现实中,那些忙于家务的母亲和上班劳累的父亲跟我们大多数人并无二致!看着电视吃着薯条的孩子其实早已被妖怪吃掉了。读完后,女儿叫道:“我不喜欢!”我想,她说的应该不是这本书,而是这样的父母。孩子是可以对父母说“我不喜欢你!”的,在她幼小的时候就把对父母的厌恶说出来,我们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彼此相处的方式。

绘本也告诉孩子要懂得拒绝!有一次,女儿在画画,看着她专心的样子,我忍不住去亲了她一下,她很是恼怒:“现在是不亲的!这个礼拜都是不亲的!”我记起了那本《不要随便亲我》——无论你多爱他,都要考虑此时此刻他是否需要你的爱,或者他需要你怎样的爱!我们时常会听到“父母毕竟是最爱你的人”!但是,如果没有“毕竟”二字,我们一定会爱得更单纯,更舒坦。于是在她认真做事的时候,我不再去打扰她,她需要自己的空间,她是她自己的,她不是我的作品。

当然,我们也一样可以在国外绘本中看到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不是说教,而是触动到心底的柔软。在书城里看到绘本《爱心树》,内容有些忧伤,一开始,我并不愿意讲这个故事,因为似乎觉得女儿还没到理解这个故事的年龄,但禁不住她的央求,开始慢慢讲述给她听,当讲到“大树叹了口气,‘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真是抱歉……’”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四岁女儿的小小的身躯在我的怀里抽泣,我不需要去问她为什么哭,因为觉得她已经理解了。而在看完《猜猜我有多爱你》之后,小家伙便努力地挺着她的小肚子,又尽量张开双臂,“你看我这么爱你!”当发现每次手臂总是不如妈妈长以后,她便认真地大声地对我喊道:“我爱你爱到头发里,我爱你爱到眼睛里!”

最好玩的玩具莫过于书本,每次看女儿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里,就觉得她特别的小,特别的可爱。

而如我这般在中国故事里长大,至今依然对它们怀着无比热爱的人,当我讲述《神笔马良》,我希望避开仇恨;当我讲述《精卫填海》,我又希望孩子不要过于执着。我总是在传递中国文化精髓的时候试图避开一些什么——使命感、责任感在作为美德被传递的时候,它们不应同时附带着仇恨与对立。

故事应当承担教育的义务和重任,但我希望在注入人类一切美德的同时,首先是保留了孩童世界的真实、简单与欢笑。

(作者系国际学校教师)

来源:东方早报

学会爱自己(含《不要随便摸我》、《不要随便亲我》、《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3册)
爱心树合集:谢尔·希尔弗斯坦经典作品5册
该体验由 geekdaddy 于 2013-2-1 14:38 最后编辑
  • 2013-1-29 13:36



发表回应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回应( 4 )
都很经典呢,《学会爱自己》系列可以为宝宝入园打基础呢      回应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避免给她讲负面的、阴暗的、沉重的东西,包括故事和绘本      回应
好绘本啊,还有一部分没有读过一定收了。      回应
美好的绘本给了我我们美好的生活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