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慢热型”孩子
童童是个典型的“慢热型”孩子,即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适应力较差。童童每次到了一个陌生环境,哪怕是她非常喜欢的游乐场,最开始都是像大猴子一样挂在大人们的身上不肯下来,嘴里不停地说“不要,不要”,直到她东瞧瞧西望望觉得没有什么新鲜了,觉得这个地方挺安全了,才会自己下地尝试性地加入其中。再说童童对待陌生人,我都数不清有多少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遭遇过被童童大哭大闹拒之门外的尴尬。 就童童的这个“慢热型”特点,曾经让我们头痛不已,我翻阅了很多育儿书,总结了很多原因,也尝试着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都甚微。就在“十一”期间,当我再次遭遇孩子“慢热型”哭闹时,我找到了应对“慢热型”孩子的妙招。
10月6日,我和老公陪着童童到早教中心上课,由于“十一”期间休息串课,童童有近2周的时间没有上课了。来到早教中心后,我和老公无意中说了一句早教中心装修了,以前童童经常玩的一个地方改成音乐教室了。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童童说什么也不肯进教室,挂在我的身上不停地哭闹。很快就上课了,童童哭闹的仍然很厉害,根本不能在教室上课,嘴里喊着“外外,外外”,没办法,我只好抱着童童站在教室外隔着窗户往教室里看。
当时我的心里特别着急,首先是很心疼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认生?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孩子还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这么差?算上欢动课和音乐课的试听,童童已经上了7节早教课了,今天这是第8次,孩子应该已经适应了啊,怎么突然出现了不进教室的情况?其次是如此昂贵的课时费,孩子这样真的很浪费,而且这才是购买63节课的第6节,以后的课程怎么办?这时,我发现,在教室外,算上童童一共有3个孩子不肯进教室上课,而且都是贴着蓝色标签的会员,并不是试听的非会员,另外2个孩子都比童童年龄大。
开始我对童童说了一些这样的话“这不就是你喜欢的早教中心吗?”“你看到你最喜欢的杰西卡老师了吗?她正在等着你上课呢!”“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进去上课,好不好?”但是这样的引导对童童毫不奏效,面对孩子不停地哭闹,我只觉得后背的T恤都湿透了。我内心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在激烈地争斗,我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重新换了一种方式,开始引导童童站在教室外随着教室内的老师一起做律动操,这些都是童童非常喜欢的环节,而且平时我也经常在家和童童一起做,童童随着老师的动作做的非常好,而且情绪也逐渐平稳下来。这时,教室内的老师做了“线团轱辘轱辘转”的动作,童童通过巧虎很熟悉这个动作,我赶快唱起了巧虎里的儿歌,引起了童童的共鸣,我试探着问童童要不要进教室一起去听听?童童居然同意了。进入教室后,童童又出现了情绪上的小反复,不过都不激烈,我就抱着童童站在门口位置听课,这时老师跳起了小火车舞蹈,童童一下子就破涕为笑了,“火车,火车!”我抱着童童终于进入了课堂上的红圈圈。课程接下来的环节是宝宝技巧练习,这次课程的内容是宝宝仰卧起坐,当老师拿出布娃娃的时候,童童一下子更开心了,“娃娃,娃娃!”就这样,童童终于融入了课堂,开始开心上课了。
杰西卡老师很友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都给予了童童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让童童非常开心。虽然开始的15分钟并不顺利,但接下来的45分钟时间里,童童表现的非常出色,尤其在红圈圈克服分离焦虑和群体游戏这两个童童的弱项环节中,这次表现的都非常好,让爸爸妈妈都很高兴。另外还有一个重大进步就是,在活动中,两个小朋友共同打秋千,两个小朋友共同坐一辆小推车,童童都表现的很融洽,没有因为多了一个小朋友而“落跑”。
这次课的探险环节是单杠空翻和爬软梯,对小宝宝们来说爬软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梯子爬起来摇摇晃晃的,前面4个小朋友全都放弃了,都吓哭了,轮到童童了,童童勇敢地挑战了自我,成功地自己爬上了软梯的最顶端,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坐了一会儿高高摇摇晃晃的梯子,欣赏到了高处的风景,非常棒!所以,对于童童这个“慢热型”孩子,我从来不用胆小来评价她,因为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孩子。
课后,杰西卡老师与我和老公针对童童前15分钟的哭闹表现进行了交流,杰西卡老师的见解很独到,她说童童是一个内心秩序感和逻辑性很强的孩子,她发现早教中心的环境改变了,上课教室的教具也都换了位置,她拒绝这种改变,所以才出现了不进教室的哭闹,所谓的“认生”和对陌生环境适应力差的孩子都有着非常好的数学能力和逻辑能力,这是儿童九大项能力之一,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担心。杰西卡老师还建议我们观察孩子平时在玩的时候,是否经常会寻找相同颜色或者相同形状的物品,这点我印象很深刻,童童从9个月开始就经常在她的大玩具桶里不停地翻找相同的物品,这都是良好逻辑能力的表现。
听了杰西卡老师的解释,长期困扰着我们的烦恼一下子释然了,尊重孩子的个性,只要引导孩子逐渐培养起社会性即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慢热型”的宝宝“慢慢”养。我的母亲说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慢热型”孩子,即使到了姥姥家也要适应一会儿,在幼儿园升班的时候,搂着抱着硬是把我最喜欢的老师也拖到了大班。但我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位好老师,他们在我的成长中给予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最后我活生生地被锻炼成了一个可以上得厅堂的人。所以,我现在给很多外人的印象都是很“外向”,其实那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性。
我是3个不肯进教室上课宝宝家长中第一个成功引导孩子进入教室上课的,我挺自豪,我又成功做了一回好妈妈。我有一个心得体会就是,遇到宝宝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拒绝”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宝宝参与到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景中,在“陌生”中寻找“熟悉”,引起宝宝的“共鸣”,这样能够尽快提高宝宝的适应度。
10月6日,我和老公陪着童童到早教中心上课,由于“十一”期间休息串课,童童有近2周的时间没有上课了。来到早教中心后,我和老公无意中说了一句早教中心装修了,以前童童经常玩的一个地方改成音乐教室了。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童童说什么也不肯进教室,挂在我的身上不停地哭闹。很快就上课了,童童哭闹的仍然很厉害,根本不能在教室上课,嘴里喊着“外外,外外”,没办法,我只好抱着童童站在教室外隔着窗户往教室里看。
当时我的心里特别着急,首先是很心疼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认生?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孩子还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这么差?算上欢动课和音乐课的试听,童童已经上了7节早教课了,今天这是第8次,孩子应该已经适应了啊,怎么突然出现了不进教室的情况?其次是如此昂贵的课时费,孩子这样真的很浪费,而且这才是购买63节课的第6节,以后的课程怎么办?这时,我发现,在教室外,算上童童一共有3个孩子不肯进教室上课,而且都是贴着蓝色标签的会员,并不是试听的非会员,另外2个孩子都比童童年龄大。
开始我对童童说了一些这样的话“这不就是你喜欢的早教中心吗?”“你看到你最喜欢的杰西卡老师了吗?她正在等着你上课呢!”“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进去上课,好不好?”但是这样的引导对童童毫不奏效,面对孩子不停地哭闹,我只觉得后背的T恤都湿透了。我内心的“白天鹅”和“黑天鹅”在激烈地争斗,我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重新换了一种方式,开始引导童童站在教室外随着教室内的老师一起做律动操,这些都是童童非常喜欢的环节,而且平时我也经常在家和童童一起做,童童随着老师的动作做的非常好,而且情绪也逐渐平稳下来。这时,教室内的老师做了“线团轱辘轱辘转”的动作,童童通过巧虎很熟悉这个动作,我赶快唱起了巧虎里的儿歌,引起了童童的共鸣,我试探着问童童要不要进教室一起去听听?童童居然同意了。进入教室后,童童又出现了情绪上的小反复,不过都不激烈,我就抱着童童站在门口位置听课,这时老师跳起了小火车舞蹈,童童一下子就破涕为笑了,“火车,火车!”我抱着童童终于进入了课堂上的红圈圈。课程接下来的环节是宝宝技巧练习,这次课程的内容是宝宝仰卧起坐,当老师拿出布娃娃的时候,童童一下子更开心了,“娃娃,娃娃!”就这样,童童终于融入了课堂,开始开心上课了。
杰西卡老师很友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都给予了童童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让童童非常开心。虽然开始的15分钟并不顺利,但接下来的45分钟时间里,童童表现的非常出色,尤其在红圈圈克服分离焦虑和群体游戏这两个童童的弱项环节中,这次表现的都非常好,让爸爸妈妈都很高兴。另外还有一个重大进步就是,在活动中,两个小朋友共同打秋千,两个小朋友共同坐一辆小推车,童童都表现的很融洽,没有因为多了一个小朋友而“落跑”。
这次课的探险环节是单杠空翻和爬软梯,对小宝宝们来说爬软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梯子爬起来摇摇晃晃的,前面4个小朋友全都放弃了,都吓哭了,轮到童童了,童童勇敢地挑战了自我,成功地自己爬上了软梯的最顶端,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坐了一会儿高高摇摇晃晃的梯子,欣赏到了高处的风景,非常棒!所以,对于童童这个“慢热型”孩子,我从来不用胆小来评价她,因为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孩子。
课后,杰西卡老师与我和老公针对童童前15分钟的哭闹表现进行了交流,杰西卡老师的见解很独到,她说童童是一个内心秩序感和逻辑性很强的孩子,她发现早教中心的环境改变了,上课教室的教具也都换了位置,她拒绝这种改变,所以才出现了不进教室的哭闹,所谓的“认生”和对陌生环境适应力差的孩子都有着非常好的数学能力和逻辑能力,这是儿童九大项能力之一,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担心。杰西卡老师还建议我们观察孩子平时在玩的时候,是否经常会寻找相同颜色或者相同形状的物品,这点我印象很深刻,童童从9个月开始就经常在她的大玩具桶里不停地翻找相同的物品,这都是良好逻辑能力的表现。
听了杰西卡老师的解释,长期困扰着我们的烦恼一下子释然了,尊重孩子的个性,只要引导孩子逐渐培养起社会性即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慢热型”的宝宝“慢慢”养。我的母亲说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慢热型”孩子,即使到了姥姥家也要适应一会儿,在幼儿园升班的时候,搂着抱着硬是把我最喜欢的老师也拖到了大班。但我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位好老师,他们在我的成长中给予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最后我活生生地被锻炼成了一个可以上得厅堂的人。所以,我现在给很多外人的印象都是很“外向”,其实那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性。
我是3个不肯进教室上课宝宝家长中第一个成功引导孩子进入教室上课的,我挺自豪,我又成功做了一回好妈妈。我有一个心得体会就是,遇到宝宝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拒绝”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宝宝参与到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景中,在“陌生”中寻找“熟悉”,引起宝宝的“共鸣”,这样能够尽快提高宝宝的适应度。
上一篇 : 虎妈 VS 斯堪的爸爸 你更倾向谁?
下一篇 :尊重孩子的个性,学会欣赏孩子!
发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