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财商教育
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财商教育

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财商教育 

年龄: 1-6岁

Daddy Rank (0)

  •  

    0
  •  

    0
  •  

    0

当当网 (1)

分享到:
立即购买  

作者:卫裕峰 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1

标签:                

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编辑点评

  跨越财商(FQ)教育误区,
  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儿童财商第一书!

内容简介

  儿童财商教育的缺失,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极大的隐患。现在的父母都纠结于,既要应付世俗的功利标准,以帮助孩子应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同时又希望子女拥有健康的心灵及贵族般的高尚情操。而当下的某些教育理论,却把两者定性在两个对立面上,现实的功利教育与高尚的素质教育似是水火不容。
  卫裕峰先生结合自身多年在儿童财商教育领域的实践,把创新的儿童财商教育理念与中国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儿童财商教育体系。本书的儿童教育理念打破了上述两种教育需求的对立关系,以儿童财商教育作为切入点,帮助父母们搭建一种既满足现实功利需要,同时又能满足素质教育高尚理想的创新教育方式。使功利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并取得最佳平衡,为父母提供一个无需烦恼的新选择。

 

作者简介

  卫裕峰先生,香港儿童教育专家,现为少年行教育项目总监。香港亲子王国深圳站及好孩子育儿网专家团成员。
  卫先生的职业生涯一直与教育及金融业结下不解之缘:2001~2003年,任香港会考网项目经理;2004年,参与香港知名早教机构东山语言中心的创立;2005年,投身第三方理财业,专门负责客户教育事宜;2008年金融海啸过后,卫先生有感于财商教育缺失对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巨大影响,遂立志以推广儿童财商教育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
  卫先生擅长以简单省力的方式解决复杂的儿童教育问题,提倡为人父母应该学会运用“懒人管理法”,对子女只负“有限责任”,推崇自由快乐的管教模式,让日常生活本身成为子女最好的导师。
  卫先生于香港出版了《投资宝典》《掠夺式理财》等书籍,并曾接受香港文汇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专访。其儿童财商主题演讲及相关培训课程受到众多父母的好评,并应邀参与或主持许多公司及机构举办的儿童财商教育沙龙。

目录

第一章:懒爸妈胜过好老师
 素质教育的简单法则
 子女成才有捷径吗
 阶级是会遗传的
 两位童年玩伴:财商产生的差异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一代出贵族
第二章:实践出真知
 三个钱包
 要管人先要管自己
 时间是孩子理财的最佳助手
 回报与风险
 最值得孩子钻研的学问
 如何选择投资工具
 孩子肯定能比你做得更好
 第三张:小鬼当家
 史上性价比最高的儿童教育模式
 11岁的行政总裁:孩子拥有成人不具备的优点
 一半的力量:疯狂的构思并不疯狂
 每个想象都值得灌溉
 90后公益狂人:特立独行更易成功
 慈善始于家庭
第四章:如何引导子女参与公益
 公益慈善的动机
 父母的六个疑难
 参与公益的四个阶段
 公益旅行:多背一公斤
 将公益渗进生活的每个细节
 善行改变命运
第五章:财商教育的“副作用”
 金钱奖励与学习动力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创造力与财商的关系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非理性
 能抵御诱惑的孩子更易成才
 财商与逆境自强 
第六章:启正亲子俱乐部
 成为世上最顶尖的3%父母
 补充传统学校的不足
 世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
 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
 媲美哈佛商学院的教育
 最务实的教育计划
 附录:理财补习班
 从错误中不断进步的财商
 人生周期
 与客户的利益冲突
 谁的理财意见最可信
 保险计划的猫腻
 股不能“炒”
 别把投资娱乐化
后记
 我的事业是“父亲”
  

媒体评论

  财商教育面临的难题并不在于儿童有无“钱”途,而在于如何让孩子同时拥有独立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双重品质。此书对这个目标的实现给予了现实性阐释和解决方案,值得一读。
  ——北京初乐元幼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 马琳琳
 
  很多人至今会纠结于财富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道德评判。这部书,可以让我们不再纠结,可以让自己的小孩轻松地接受一种全新的、健康的、一生有用的财富价值观。
  ——《沪港经济》杂志执行总编辑  唐晔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有所成就,有不错收入,有稳定生活。但赚回来的钱该怎处理才可让子女们尽快达成人生目标呢?这方面的书可谓少之有少。疼爱孩子的父母,我推荐这本书给你!
  ——中原理财上海区总经理  叶明慧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好的教育,应当给孩子那些亘古不变的价值观:责任、担当、积极、自控、创新、专注……还有,爱。卫老师的财商教育,其实是在教孩子对于生活的态度。这是他们毕生幸福的基石。
  ——少年行教育创始人 浦宇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懒爸妈胜过好老师
  素质教育的简单法则
  家庭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及科学。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到底有多重要?那些希望帮助孩子成才的父母能够对自己孩子的未来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无数的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养成过程当中,基因大约会占到50%的因素。那么一个孩子人生命运的一半要归结于先天因素的话,另外一半来自哪里呢?
  主流观点认为,后天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胎教、早教、旅行、外语学习、亲子沟通、拥抱、争吵、惩罚,等等。但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各位父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及能力的影响,远远没人们想象的大。
  美国一项研究追踪记录了245名领养儿童的成长过程,结果发现,这些儿童的性格养成跟他们的养父母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联。还有其他研究表明,儿童的性格养成跟他是否被送往早教,是否出自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否全职带孩子等,也没有任何关联。认为自己能够左右孩子性格的父母显然是自视过高。
  另一个绝大部分父母都会关心的问题是:父母的努力能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多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针对2万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学习进步水平进行研究,最终找出了16项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产生关联的因素。经过进一步深入分析,总结出当中8项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而余下8项则跟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
  成绩关联因素表
  跟学生分数高度相关的因素 跟学生的分数没任何关系的因素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正) 1.学生的家庭和睦
  2.学生的父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正) 2.学生住在一个比较优质的小区
  3.学生母亲在30岁或之后产子(正)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全职带孩子
  4.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负) 4.学生曾参加早教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国语(正) 5.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是领养的(负)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的父母参加家教会(正)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正) 8.学生的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上述结论的8项高度相关因素大家应不会感到意外,但关于8项没任何关系的因素,与父母及坊间育儿专家的传统智慧有相当大的出入。不过,专家意见与数据研究结果发生矛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任何曾经试图遵从育儿专家建议的父母都遭遇过尴尬:不同专家在同一问题上居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比如说,30年前普遍提倡以奶粉取代母乳对孩子有益,但现在专家认为,母乳喂养是保证婴儿健康的唯一方式。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应该面朝上,后来又有专家坚持认为孩子应该面朝下睡。有人认为吃动物内脏是不健康的,但又有人坚持认为吃动物肝脏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时甚至专家自己提出的观点之间也会前后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育儿专家跟其他领域的专家一样,听起来都对自己的理论充满自信。专家通常不会过于详细地解释自己的理论,他只会坚定地提出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立场。这是因为,如果专家让听众觉得自己的理论充满瑕疵的话,就很容易失去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很多专家的言论不是哗众取宠就是顺着一般人的常识来信口雌黄,没有依据严谨的实验及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才是最客观、最诚实的,比专家理论更靠谱。
  根据对比高度相关与无关因素,我们发现,8项高度相关因素实际上代表“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8项无关因素则代表“父母对子女做了什么”。对于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成功、健康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通常也会很好;而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比如说带他们去博物馆、打屁股、送他们去上早教、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者是阻止孩子看电视等,并不会对孩子产生明显的影响。那些总是在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孩子的父母和育儿专家对于那些所谓的家庭教育技巧显然过于倚重了。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不重要。可问题是,大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开始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已经为时过晚。如果父母聪明、勤奋、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不错的收入、能够组织良好家庭的话,他们的孩子较可能会取得成功。但父母对孩子做些什么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父母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是怎样的人。
  素质教育的不切实际
  这结论似乎与素质教育提倡者强调“身教”重要性的理念相当吻合。然而,素质教育提了十多年,仍然存在着曲高和寡的毛病:过分理想化,动听但不实用。随便到网上搜索,可以找到一大堆教条化的素质教育作品。
  我们择录了一篇素质教育文章关于好父母的素质的描述: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烦躁,不焦虑,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具有好的文化素养,能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掌握基础的幼教科学,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好孩子发育的每个敏感期。
  富有爱心和责任感,关爱孩子,把早教育儿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上素质,大家都具备了吗?能具备以上全部素质,可以成为圣人了!
  如果说一定要父母成为圣人,才可以执行好素质教育,那素质教育的推行只能充满挫折与绝望。只有那种合乎人性,能让拥有不同性格特点的父母都可以成功操作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要如何演绎才能变得更合乎人性呢?以下这个故事可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几年前,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想方设法让车主回到经销点做车辆日常维护。困难在于标准的福特汽车需要维修的零部件大约有18000种,不幸的是这些零部件不需要同时维修(福特公司一个工程师断定车轴的某一螺栓每行驶3602英里就需要检测一次)。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福特公司有20多种车型,加上不同年份的款式,要对全部车辆进行维修几乎是不可能的。消费者和维修顾问所能做的,只能是逐页翻着厚厚的零件图册来确定哪些零件需要检修。
  但是福特开始注意到本田经销点那边的情况。尽管本田汽车的零部件维修计划和福特一样,但本田却把所有一切分成了三个“检测保养区段”(例如,每6个月或5000英里,每年或10000英里,每两年或25000英里)。这样一张表牌挂在维修部接待室的墙上,数百种检测服务都压缩得简单明了,以里程为单位的保养计划之中,包含了常见的所有型号和年份款式。表牌上把各种保养项目合并捆绑,排出顺序,逐项标价。人人都能看清什么时间应做什么保养,价钱是多少。
  这块项目表牌是拖沓习惯的真正克星,客户不会再迷惑不清,他们也不再拖延,可以毫无困难地按时保养他们的本田车。
  福特公司管理层认为这确实是个很好的主意,但一开会讨论该公司的工程师坚决反对。不错,必须说服那些“丁是丁,卯是卯”的技术人员,车主行驶9000英里不换机油是可以的——但是50000英里时可以把换机油与其他项目合并起来做。必须说服他们,野马轿车和F–250超级皮卡,尽管技术参数大不相同,但可以放到同样的保养计划表里去。必须说服他们,把18000种零部件重新组合成三个简易保养区段——让车辆保养就像到麦当劳买一份超值套餐那么容易——这并不代表福特公司技术工艺差劲,而是代表该公司优良的售后服务。事实上,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让用户按一个并非十分精确的区段表来保养车总比根本不保养要好得多。
  到头来,他们还是这样做了:福特按本田的办法来安排车辆保养。人们不再拖延了。福特维修点的车辆保养台,原来有40%的空闲率,现在都排满了。
  教条化的素质教育作品,和上载18000项资料的汽车零件图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提倡素质教育的专家,和那些“丁是丁,卯是卯”的福特汽车技术人员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我们应做的,是把18000种素质教育教条重新组合成三项简单原则及手法——让素质教育就像到麦当劳买一份套餐那么容易——这并不代表对下一代的教育马虎失职,而是代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让父母们按几项不是最完美的原则来进行素质教育比根本对素质教育敬而远之要好得多。
  “无为而治”的育儿智慧
  那到底这三项素质教育的简单原则及手法是什么呢?用儿童财商教育的思维去考虑这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找出一个最合乎实际的答案。首先要说明,本书所提及的儿童财商教育,和银行及保险等金融机构所灌输的财商教育理念完全是两码事。用一句话去解释什么是财商教育就是教人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幸福感。
  财商教育包含了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及心理学等范畴。本书将通过这四个范畴,为父母们分析,如何以最合乎经济效益的方式为子女提供最佳的教育经历,为父母及孩子谋求最稳定的幸福。
  文章的前半部分以统计学的研究结论显示儿童的性格养成跟他们父母的行为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儿童的性格养成及学业成绩跟他是否被送往早教,带孩子上博物馆及旅行,母亲是否全职带孩子等,也没有任何正面受益。而且,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是“越帮越忙”。
  据北京和南京两地医院测定,患不同程度感统失调(智力正常,但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出现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的儿童高达60%之多。导致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以爱的名义限制或剥夺了孩子的基本运动,正是在其基本动作发展的婴幼儿期,不是抱着就是推着,有的宝宝甚至没有摔倒过,阻止了正常的发展,自然出现不正常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何止感统失调那么简单!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以爱的名义限制或剥夺的东西众多——挫折的经历、玩耍的自由、自理的机会——足够发展成思觉失调了。所以我们的新一代心理素质是如此的脆弱——中国儿童自杀率排世界第一。
  富人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是不惜代价,为孩子提供源源不绝的教育资源,甚至为了给孩子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而选择移民。然而,富人教育子女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资源是否充足,而是资源太多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才是他们真正面对的问题。
  既然知道我们的行为对子女的性格及学业成绩没有任何正面关联,处理不好甚至会有负面影响,那按照经济学的理性逻辑,“无为而治”才是管教子女的最明智做法。
  中国的父母都十分伟大,最痛苦的事情都让自己承受,让子女过上最舒坦的生活。梁启超说过:“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现在父母普遍都太负责任,令下一代变得不负责任。因太负责任把孩子宠坏,父母变成无法尽责。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只能负责不能尽责,跌进只有痛苦的恶性循环中。父母们在子女管教问题上,要弄清楚负责与尽责的分界线在哪儿。
    



读者点评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点评 ( 0 )

该图书尚无点评,第一个点评可获得3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