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编辑点评
内容简介
一条小鱼戴着一顶圆圆的蓝色帽子游进我们的视野,它一边往前游,一边自言自语:“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偷来的。帽子的主人可能不会发现,因为它睡着了。就算发现了,也不会知道是我偷的;就算知道是我偷的,它也不会找到我……”它戴着帽子一路潜逃,可是就在它浑然不觉的时候,帽子的主人,一条很大很大的大鱼已经睁开了眼睛,悄悄地尾随其后……
媒体评论
乔恩 克拉森的用色极其精简,文与图的叙述似乎互不相关,形成有趣的反差,书中还设置了微妙的暗示,让读者步步紧跟他的叙述,对故事的结局展开想象。克拉森展现了大师级的插画水准,只凭鱼儿眼神的细微变化和些许水草的移动,讲述了一个连讲述者自己都猜不到的故事。
——凯迪克评奖委员会
文和图都极尽简洁。黑色的背景极好地衬托了褐色的小鱼和海藻,并用一串白色的小泡泡暗示着鱼的游动,去除了所有冗杂的色彩,非常精炼,可谓匠心独运,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发笑。——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克拉森真是个说故事高手。他很擅长利用图像展现文字中没有说的故事,让图文合奏得精采绝伦。──美国《出版者周刊》书评
图画中的动物看似面无表情,却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张力和令人有点毛骨悚然的幽默。卡拉森掌握了布置线索、故弄玄虚的诀窍,每个细节都毫不马虎,成功铺呈出精采的图文合奏,用孩子能了解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说得生动不已。谁知道偷帽子的故事竟然可以是一个精采创作的无底洞?——美国《书单》杂志
【共读体验】
你怎么知道呢?
文/章晓俊
每次胡小妹做了什么坏事情,我总能第一时间知道,比方说偷吃了棒棒糖或者巧克力。她总是瞪大眼睛用不可思议的语气问我:“你怎么知道呢?”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五岁的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还叼着吃完的棒子,或者嘴角都是黑黑的巧克力。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却还要说“是奶奶非要我吃的”,或找出其他各种理由为自己撑腰,企图逃过惩罚。
只要是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吧。就像《这不是我的帽子》里的小鱼,明明知道偷帽子不对,明明知道帽子不属于他,还是想留着帽子——“反正他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适”。这样的“小强盗逻辑”,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了。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自己,怎么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怎么才能一直玩不要睡觉,怎么才能得到那个心心念念的玩具,怎么才能……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知道是非曲直、遵守规矩、体谅他人以及其他做人的道理呢?一本讲“偷东西”的书会不会教坏小孩子?何况书里的小偷不仅偷东西,还强词夺理,能不能让孩子看这样的书呢?怀着试探的心理,我和胡小妹一起翻开《这不是我的帽子》,却不知不觉被故事吸引住了。小鱼说着“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眼睛向后斜睨着逃走了。接下来,小鱼一边逃,一边得意洋洋、喋喋不休、自我辩解、自我安慰,大鱼则气定神闲、一路“缉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实在是太逗乐了。“大鱼早就醒了”、“大鱼已经发现帽子不见了”、“大鱼已经开始追了”、“小鱼快看大鱼就在你后面哪”……胡小妹乐不可支,不时插嘴,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读完之后我问胡小妹:“为什么小鱼要偷帽子呢?”她说:“因为他太喜欢那个帽子了,但那不是他的,他不应该拿的。”很好,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想,作者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引导我们进行道德观念的讨论和教育,只不过他运用了一种反常规的叙述手法,将小鱼的偷窃行为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让他们看到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开放的结局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判断。作者的“说理”是不露痕迹的,却比强硬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那么,最后小鱼到底怎么了呢?我心里的答案是:小鱼偷帽子,被大鱼狠狠地揍了一顿,再也不敢了。可是胡小妹的回答是:“小鱼不会是被大鱼吃了吧?肯定不会的,小鱼后来就把帽子还给大鱼了呗,你看,大鱼不是戴着帽子走了么?”
这就是亲子共读的乐趣,我的想法是“做错事就要惩罚”,而胡小妹的想法是“做错事只要改正就可以了”。《这不是我的帽子》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镜中的孩子,也看见镜中的自己,并实现更深入的交流。
动态
由
屈土土 首次分享 2014-07-17 11:14:12
全部点评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