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要爱
我想要爱

我想要爱 

年龄: 3-5岁

Daddy Rank (1)

  •  

    0
  •  

    0
  •  

    0

当当网 (30)

分享到:
立即购买  

作者:(法)克莱尔・克雷芒 文,(法)卡曼・凡德瑞 图,李英华 译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1

标签:                

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寻找爱的旅程。
  故事从封面已经开始,小熊孤苦伶仃的眼神让人爱怜,想要爱而不得的表情让人同情。而翻开扉页,又是热烈的橘黄色和橘红色搭配,暗示出小熊对爱的热烈渴望。
小熊吉米的妈妈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在留给他一顶帽子后,也离家远走。成为孤儿的吉米,戴上爸爸的帽子,开始寻找爱。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只是简单描述了吉米的遭遇,但简洁的文字却精准地刻画出吉米的心情,“他忽然觉得心里空空的,仿佛破了一个大洞”,那种失落、寂寥、空空荡荡,只有身处当中的人才能体会。读者如果有失去亲人的经历,相信会被这句话拨动心弦。
吉米为老土拨鼠吓走了老鹰后,就和土拨鼠——小奶奶相依为命。小奶奶为他烹调食物、扇风、洗脚、说故事,让吉米体会到了爱的阳光。所以,当小奶奶死的时候,吉米难过得什么也吃不下。
后来,来了一只小兔子——小可爱,吉米仔细照顾小可爱,就如同小奶奶照顾他一样。可是,当小可爱遇见一只母兔子后,他离开了……
冬眠醒来后的吉米,决定带上帽子,再度出发。有一天,他救了一大群小动物。有了这些“小朋友”的陪伴,他不再感觉心中有个大洞。
故事不算新颖,甚至可以根据这个故事铺陈出一部长篇小说。但它给所有大读者和小读者一个启示:爱,要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寻找。就像小熊吉米一样,他先得到了土拨鼠小奶奶的照顾,感觉到了被爱,才逐步具备了爱的能力,去照顾小兔子,拯救其他的小动物,所以只有被别人爱的经验,才有爱别人的能力。就生命的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孤独个体,唯有爱能使个体相互联结、相互温暖。
“爱”,对小朋友是一个抽象的字眼,而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向孩子传达爱的观念,教会孩子们去爱。
爱是可以教的,当孩子生活在爱的怀抱中时。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因为爱像个水桶,只有先将水注满,才能倾倒出来。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出,如果孩子的父母从感情上关心孩子,那么孩子往往容易具有友善、宽容和同情的美德,相反,那些感觉被父母轻视和排斥的孩子,通常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这个故事中的吉米,虽然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但在寻找爱的旅程中却感受到了别人的爱。
爱是可以教的,当大人的教育方法得当时。大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通过游戏、讨论、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界定爱的行为。例如,让孩子了解,爱是关怀、爱是分享、爱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从身边的一事一物关注起,让孩子爱的感官更加敏锐,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爱的能力。
爱是可以教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像《我想要爱》的故事时。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在夜晚柔和的灯光下,一起阅读这样的故事,一起感受童话的美妙,一起思考爱的真谛,我想,此时亲子之间传递的柔柔暧意,一定会和故事中浓浓的爱意汇成一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6年4月,我在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举办“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首次听到了《我想要爱》这个故事,那是由杭州长寿桥小学的娄屹兰老师执教的一节图画书阅读课,会场洋溢着爱意和诗意,给我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若干年后,那些听了这节课的教师和学生们,还记得这节别致的“爱的教育”课吗?

书摘与插图

媒体评论

心理救助和生命教育的书籍可以重叠。就是生命教育的书我觉得也不限于死亡教育,我不同意老师拿太多死亡教育的书在班上念给孩子,搞得哭声一片,而且有些死亡主题的书可能把孩子拖入更悲伤的境地。我觉得应该更含蓄和更积极向上的推荐,如果是给地震后的孩子推荐读物,我可能
1人赞了

已赞

  • 10月31日

1人读过

读过

  •  03月27日



读者点评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点评 ( 1 )

一叶轻舟   2012-10-26 16:00:42来自网站
一本有点伤感却很有教育意义的书,这个世界上爱有很多种,有父母的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没有了爱就会感觉空虚、寂寞,想要爱的小熊,在寻找爱的过程中明白了付出的幸福!这本书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有父母、亲人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让他学会珍惜爱,学会爱别人与被爱。现在的孩子都在溺爱中长大,只知道索要爱,不知道付出爱,值得和孩子一起阅读,理解爱的含义。为周围的人付出爱心,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对你的关爱。对一个集体付出关爱,你会得到这个集体成员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小熊的感受会和孩子的感情引发共鸣,这是一本提高孩子情商的好书!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