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常小子马鸣加:大力士马鸣加
非常小子马鸣加:大力士马鸣加

非常小子马鸣加:大力士马鸣加 

年龄: 6-8岁

Daddy Rank (1)

  •  

    8
  •  

    8
  •  

    8

当当网 (34)

分享到:
立即购买  

作者:郑春华 著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8-1

标签:                

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编辑点评

“大头儿子”升级版,《窗边的小豆豆》男生版。非常小子:倒霉鬼、调皮鬼、麻烦鬼、冒失鬼。阅读非常小子:超好玩、超酷、超温馨。
郑春华有一支彩笔和一颗善感的心灵,自然如意地从常见的素材中提炼出逸趣横生的故事,从平淡的故事中翻出无限的波澜。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在马鸣加动感十足、逗人发笑的各种“说”法、“想”法和“做”法中,我们看到童年生命的势能在不断积蓄和膨胀。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国内小学生题材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像“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这样生活气息如此浓郁、孩子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活动人、实属罕见。
樊发稼 中国社科院文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马鸣加的故事,又让我找回了读真正的儿童文学时的心灵享受,那种仿佛又回到童年似的安详和宁静,那种惟恐把什么东西打碎的拳拳的喜爱之心,这正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独特的美,这是其他任何文学都难以取?的!
刘绪源 著名评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我喜欢马鸣加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图书角,恐龙展》这个故事,因为这件事很特别,变来变去的,很吸引人。
江亦洁 上海市法华镇路第三小学三(2)班
郑春华是用母亲、教师、编辑、作家的多重身份和视角来观察孩子世界、创作孩子世界的,因而她笔下的孩子世界有着阅读的多种诠释和审美意向。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非凡的马鸣加(刘绪源(著名评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相关链接)
  凡学过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抵都知道“含泪的批评家”不是一个褒词。虽然批评家不可能回避自己感情的波动,但批评不能靠煽情,更不能靠矫情的渲染来取代理性分析,这是没有疑义的。可是,当我读到郑春华的未刊稿“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时,鼻子一次次发酸,眼圈一再泛红,想忍也忍不住。我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我提醒自己,这里没有什么强烈的故事,这都是些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可还是止不住地感动。我觉得,我有必要破解这个秘密。
  我也不喜欢近年来忽然变得很时兴的讲故?式的批评,有时一篇评论大半篇都在讲故事,而且其实只是在抄录故事,找不出多少批评的成分(这倒有点像我前几年从事的工作:“新书摘”)。可是现在,我忍不住也要讲讲刚刚看来的马鸣加的故事,因为我很希望能有人共享,并一同来破解此中的奥秘。
  马鸣加的妈妈出国去了,马鸣加上学时还没什么,每天下午一出校门就有些不对头,脑子里想做的事情全跑光了,跑来的全是妈妈:妈妈在阳台上等他的样子,妈妈拖他去洗手间的样子……回到家孤零零一个人,要自己拿钥匙开门,自己找吃的。更可恨的是爸爸每天都下面条,什么盖浇面、鸡蛋面、大排?,吃得他肚里老是粘糊糊一团。每天还要自己洗碗,自己洗澡,自己铺床,第一两天挺得好玩,到第四天就觉得烦了。晚上躺在床上,他终于忍不住哭起来。爸爸发现后,答应周末带他去科技馆。周末一早他就醒了,可爸爸还要睡懒觉,好容易不睡了,走出了卫生间,又要接一个长长的电话……一个月后,妈妈要回家了,马鸣加接到电话高兴得要命:“妈妈,你什么时候到?我去接你好吗?妈妈你给我带了什么礼物?妈妈我语文测验全班第一名。妈妈,我们楼下大门油漆过了,你回来别找不到哦……”要不是爸爸打断,他不知要说到什么时候。妈妈回来这天,他上?被老师点了十一次名,因为他老把语文书分开顶在头上;下课被同学揪到办公室三次,因为他总是拉住厕所的门不让同学出来。还有更反常的事,班主任的桌上出现了三个粉笔字:马妈归。走廊里也有这三个字,男厕所里也有,教室的黑板上、墙上、课桌椅上到处都有。“是马鸣加写的!”“我看见他写的!”“他还写在我的衣服上!”老师笑了:“是妈妈今天要回来吗?”马鸣加点点头:“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写了那么多。我下课的时候会去擦掉的。”后来,妈妈到学校来接他,这时还没下课,全班同学都朝妈妈看,还笑着拍起手来,只有马鸣加假装没看见,他要?大家知道:他可是不想妈妈的男子汉!(《马妈归》)
  马鸣加一上学,就再也看不到原先堆积如山的玩具了,妈妈把它们装进三个大纸箱,全都藏进壁橱里了。马鸣加哭过,但后来就习惯了。有一天,美术老师说:“下一堂美术课请同学们每人带一辆玩具车来……”马鸣加一到家就直奔壁橱翻纸箱,心里真是快乐死了。妈妈急冲冲地跑来:“马鸣加你翻什么呀?”他慢悠悠地回答:“翻玩具。”“不许翻!”“是美术老师要我们带去的,要画玩具车。”“那,现在也不许玩……”“我把它擦擦干净呀,不然我会画不好的。”妈妈没话可说了。美术课上,全班?十二个同学带来了三十二辆不同的车子。这天放学一到家,妈妈就等在门口说:“快去把玩具车放好!”可马鸣加的装甲车变成了吉普车:“装甲车被同学换去玩一天。”妈妈没办法了。第二天,吉普车又换成了赛车:“还有一个同学要换去玩一天。”妈妈生气了:“如果你明天不拿回来,我把三箱玩具全部送给楼下的小弟弟!”第三天一放学,马鸣加乖乖地把装甲车带回来放进了壁橱。可他进去了好一会儿还不出来,妈妈等得急了。他低着头出来时,妈妈发现他眼圈有点儿红。妈妈进去一看,发现三个大纸箱已被他封得好好的。他害怕妈妈把它们送掉。后来爸爸?出,每个星期天做完功课,可以让他玩一会儿。从此,每到星期天,他都早早地起床,早早地写完作业,早早地开始玩。(《壁橱里的玩具箱》)
  读着这样的作品,我只觉得美,童年的美,童心的美,儿童文学的美。我真的感到,一个作家,只要能写出两篇这样的作品,就该让人刮目相看,就再也无愧于作家的称号。在看了太多生编硬造而又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作品后,我对于读作品和评论作品,已渐生厌倦之心。但马鸣加的故事,又让我找回了读真正的儿童文学时的心灵享受,那种仿佛又回到童年似的安详和宁静,那种惟恐把什么东西打碎的拳拳的喜爱之心?这正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独特的美,这是其他任何文学都难以取代的!
  说了这么多,我居然并没有说出什么分析的话,作为一个批评者,这是失职的。可真的要说,竟又是那么困难。我想说,作者动用了一些不易被人发觉的小技巧,比如,每一篇都有一个小高潮,在高潮处把读者的情绪轻轻地推了推(前一篇的到处都是“马妈归”与后一篇的封好玩具箱红着眼圈出来)。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作者动用了大量的细节,这都是生造不出来的,是要自己去观察、体验来的。再说下去,就是一句老话了:文学离不开生活。
  当年胡适给人题词:“有?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作家,我们也可说:“有多少细节,写多少作品。”没有好细节,也要拼命写,行吗?也行,但十有八九,那不是好作品。
成长是一次次的“学步”(——对话《非常小子马鸣加》·相关链接)
谢燕子(本报特约记者)
郑春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记者:首先祝贺您推出反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小说。据说,您为了写好这个系列作品,曾多次整段时间,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到学校去“趴窝”、“蹲点”,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是“零距离亲?接触”,据说收获了不少灵感和段子。现在作品完成了,您又回原来的学校去认真听取小朋友们的“审读”意见。在这个快餐化写作、甚至程式化写作的年代,您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一种非常不讨巧的严谨的写作姿态呢?
  郑春华(以下简称郑):
  认真吗?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笨的缘故吧!
  我们常说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不分国界和年代的,但反过来说,什么国家和什么年代的作品必定有它独特的气息。因为我毕竟已经远离我的童年时代,哪怕我再能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却难以把握当今儿童的生活气息: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的困惑等等?既然我是为当代儿童写作,所以我必须去熟悉当下儿童的生活。不然我要是把陀螺、跳橡皮筋等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细节写给当今儿童,他们是不会感到亲切,更不会引起共鸣的。
  记者:您早几年塑造的大头儿子的形象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由“大头儿子”系列故事改编的动画片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的主打品牌,在已经获得如此成就的基础上,您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已经有的品牌产品,而去全新创造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从幼儿阅读领域向小学生领域进军,您是基于某种来自市场的事实趋势还是您个人写作上的顺其自然?
  郑:再?亮的衣服天天穿也会不喜欢,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烦。我是出于这种很恬静自然的心理来确定我每一部想要写的新作品的。再说我没有放弃“大头儿子”的写作,我只是目前尚未找到新的视点去延续和发展这部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语言只适合学龄前幼儿阅读,后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文字书出版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学生也在阅读,这就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也可以给低年级学生写故事,也会让他们喜欢,也会让他们叽叽喳喳快乐地争论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喜怒。我没有那么意气风发,想要“进军”什么的,累不?啊?
  记者: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您自己觉得昨天的“大头儿子”和今天的“马鸣加”各自都有何特色?您对这两个小说人物是否有一些偏爱?是不是希望通过他们表达您的某种文学理想或教育理想?
  郑:这么说吧,写作大头儿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内心比较轻松,我只想把一个幼儿天真可爱的一面从我的内心释放出来;而写马鸣加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不是那么轻松了,相反地常常会伴有一种沉重感。所以说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前者的特色单纯可爱,无忧无虑,生命的状态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后者的特色喜怒哀乐样样具全,压力?重,生命的状态处于半自然半社会化状态。我对这两个人物既没有“偏爱”,也没有“偏恨”。
  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两个人物来展现两种生命状态,以此呼吁我们的社会更“自发”地尊重孩子,呼吁我们的成人更“自觉”地理解儿童,热爱儿童。
  记者:马鸣加系列是写小学生生活的,主要背景放在学校。您是如何处理您理想中自然、健康的儿童成长和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的?
  郑: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面对生活肯定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困惑。人总是要告别童年,进入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心?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基于这么一个前提,我肯定会采用浪漫的或者说是理想主义的笔调,在我的作品中积极协调好这种关系和调解好这种矛盾。我不会让已经“困惑”、“无奈”的孩子再在我的作品中去加重这个负担,相反我会刻意地在我的作品中尽力去为他们减轻重压,让他们有希望,有憧憬。每个人应该在希望中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类社会才会因此向前蓬勃发展。
  记者:读了马鸣加的故事,感觉到双重的真实,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眼前常常会闪出“马鸣加”的身影,仿佛他是邻家的孩子。我想问您,马鸣加这样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不是作品)中会是怎样一种成长状态?他也可能遭遇许多像小说里的那些充满喜剧感的挫折,您对生活中的马鸣加们以及他们的父母、老师们有什么建议?
  郑:很显然,孩子生活中的挫折要“坚硬”一些,所谓挫折是成长的代价,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婴儿在学步过程中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成人的态度,我们能不能也用对待婴儿学步时的心态来对待成长中的儿童?
  记者:据我所知,您曾在欧洲西部的德国、东部的波兰都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对那里的儿童生活及学校教育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它们与国内的儿童生长状况有什么异同?这?对您创作马鸣加有无影响和启发?
  郑:因为语言的障碍,我不可能对这两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状况有特别“深入”的研究,只能说略知大概,也就是从自己亲眼目睹到的现象以及不多的交流中获得。虽然只是很皮毛的获得,已经让我的内心有很大的触动和感慨。我觉得中国儿童和外国儿童生长状况的最大不同点是非独立和独立。
  毫无疑问,这些年的异国生活,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触动,因为感慨,我自然而然地会去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状态,更清晰地看到它于中国儿童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记者:儿童文学作?的身份具有两重性,您既是一个面对真实世界的成人,又是一个进入童年状态为孩子写作的作家,您如何保持自己鲜活的童年感觉,如何最快进入童年写作世界?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说,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内心感悟?
  郑: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保存我的所谓的“童年的鲜活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去保存。最近我正在读法国艾姿碧塔的《艺术的童年》,她既是画家又是作家,她在书中非常强调她的创作是来源于她的“儿童经验”。我想我也是的,如果儿童经历已经变成一种儿童经验,那便是永存的。当你开始为孩子写?的时候,你就是在写自己童年的种种感觉和感受,尽管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但是喜悦的心情和失望的感觉是一样的。
  凯斯特纳是谁?名字很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他写过的作品。
  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他大概指的是一种生命阶段上的东西吧!我们不是常常说“逝去的童年”吗?我倒是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觉得我的缺失部分竟然是“成人”部分。好像那个“成人生命阶段”我总是“抵达”不了,或者说因为“抵达”得很艰难,于是干脆就放弃了。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下的儿童文学市场?您预期“马鸣加系列”在这个市场中应?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
  郑:我对于儿童文学市场的点滴经验,都是来自于出版社和编辑,没有一点个人获得的经验,所以也就谈不出“怎样看待”。
  不过,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我生孩子的时候没有预期过他将来会在地球上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我只是朴素地希望他将来是一个正直、富有、健康、快乐的人。对于我的作品我也不会去预期什么,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读到它,喜欢它。这是对我劳动的肯定。
  记者:如果此时您要给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工作者、还有儿童读者们说一句话,那您会说什么?
  郑:对大人,?要呼吁他们耐心、平等、平和地对待孩子。
  对孩子,我希望他们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当过小老师以后》《二年纪的护旗手》《长力气的“神丸 ”》《一元钱》《想做地球》等十个故事。是有关男孩马鸣加的学校生活的系列故事。作家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马鸣加的学校生活和成长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理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思。故事富有情趣,充溢其中的更是一种真正的幽默和轻巧。

作者简介

郑春华,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成绩卓著。著有《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多部作品,曾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其代表

目录

当过小老师以后
二年级的护旗手
长力气的“神丸”
一元钱
想做地球
寂寞而又快乐的一天
讨厌的告状大王
矮个子宝贝
一张旧贺卡
妈妈的尊严
属?马鸣加的理想
“马鸣加”是长大以后的“大头儿子”

媒体评论

真实·生动·感人(樊发稼·相关链接)   大头儿子的“妈妈”郑春华又有新作了!   这就是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儿童小说“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   ——随着女作家用素朴流畅的文字娓娓叙述,一个普普通通的一年级小学生,一个聪明淘气、天真任性、活泼


读者点评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点评 ( 1 )

绿豆-百合   2012-04-16 10:12:22来自!website_a
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顺利的实现幼小衔接。这类图书在情感教育上对孩子有帮助。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