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要慢慢等待
等待花开
这几天萱的小朋友出门了,没有人陪着玩了,我们几乎一天都是宅在家里啦。
到了晚上,萱说要去开心汤姆,她很喜欢玩那里的滑梯。去的时候,萱萱很兴奋的告诉我:妈妈,我要拿我的故事书给小朋友看。到了那里,萱果然把自己的故事书分给小朋友看了。就这么在别人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心里真是感慨一番。
萱是属于那种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很在意。在外面玩,要是别的小朋友过来给她玩,她都以为是别人要抢她的东西,她都会很“拼命”地去保护,有时候对别人大喊大叫,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况,真有些尴尬,再别人看来,她真是属于那种很“小气”的孩子,甚至不是很招人喜欢的。一开始对她这种情况我也十分焦虑,有些束手无策,也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后来看到《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上提到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对孩子出现的这种变化,我们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因为孩子对“占有”的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也不要过分地去引导孩子要去分享东西,这是孩子很正常的现象,这个敏感期不要把它破坏了,比如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假如给孩子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样只能会造成孩子心智的会乱,是不妥当的。只要我们保护好,孩子会慢慢度过这一个敏感期。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上,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不妨站在孩子的 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的那么糟糕。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你在试图理解他,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疏导创造良好的氛围。
尤其是大家在公共场合一起玩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更不要把孩子和同龄的孩子比较,因为每个孩子天生带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要用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比。
有关孩子的分享我们要给他时间,先“自私”后“分享”。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私人拥有
是分享的第一步,也是不可逾越的一步,一个人,如果对他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然后可以给她适当地灌输些分享是快乐的,这样会更好些。
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了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试试看:比如让他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比起把他的好吃的给别人要容易接受得多),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
发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