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年龄: 1岁+

Daddy Rank (1)

  •  

    8
  •  

    8
  •  

    8

当当网 (51)

分享到:
立即购买  

作者:和谐家庭基金 主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标签:            

欢迎来标记这本书的营养

编辑点评

  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决定30年后孩子对社会的态度。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李子勋

  我们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
  ——资深萨提亚导师 蔡敏莉

  亲子间的“非语言沟通”不可少,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支持、帮助孩子能够创造自我。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 孙瑞雪

  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没有其它利益的连接。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刘丹

  对孩子要“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徐岫茹

  当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时,我们更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
  ——德国心理专家 Toddy

  孩子需要玩耍,那是他生存的一个原动力。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 方新

  非母乳喂养是将母亲的权利拱手相让。

  ——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

  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值得父母来学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刘秀英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凤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秀英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目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普遍现象,离婚率居高不下,父母们面临着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本书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李子勋、杨凤池、小巫等10位教育和心理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 李子勋 资深萨提亚导师 蔡敏莉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刘丹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 徐岫茹 德国心理专家 Toddy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刘秀英

书摘与插图

目录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一、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专访——李子勋:畅想80后的未来
二.蔡敏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专访——蔡敏莉:80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
三.杨凤池: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非言语沟通
+专访——杨凤池:非言语沟通表达潜意识
四.孙瑞雪: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专访——孙瑞雪:孩子完整的成长需要规则和平等
五.刘丹:新时期亲子关系的重建092
+专访——刘丹:天之骄子怎样走出心理困境
六.徐岫茹:亲子沟通的心理调适
+专访——徐岫茹:30年案例总结四句亲子教育箴言
七.Toddy: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
八.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专访——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九.小巫: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迷思
+专访——小巫:非母乳喂养是拱手相让母亲的权利
十.刘秀英:转型期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途径
+专访——刘秀英:父母也应向孩子学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
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
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
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

1人读过

读过

  •  07月22日



读者点评

请登录后发表 登录 | 注册   !qq_login!

全部点评 ( 1 )

zgb7089   2012-07-22 16:18:01来自网站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一辈的育儿观显然是已经落后了。这本书针对我们现在的亲子关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隐患。当你刚刚学了一点心理学,看了一点育子书,了解一点教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懂教育,很有办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你开始去尝试,你就一定会遇到书中没有说明的问题。所以当你越了解教育,越深入的了解孩子,你就发现面对教育你会变得更加茫然。在这片教育孩子的森林中,无论别人走过了多少次,你都必须独自面对,去自己寻找一条属于你和你的孩子的道路,必须自己去荆棘从中去摸索,去寻找,去开拓,而且你永远也无法确定,你所选择的道路是否就是最好的,甚至你会发现,在教育中,连什么是好,什么是成功,都无法找到一个标准。也就是说,你在面对这片森林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的终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你甚至无法知道你要走多远,在什么地方停下,请问在你的生命中,在你的人生中,你还曾经遇到过比这更困难更难以解决的问题吗?

也许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多学习,多看看,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看别人有过那些失误,有过那些成功,看看人家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然后我们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变,不断的寻找最好的办法。但是这样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你就能够取得你想要的成功。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