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成长--理解孩子,先要了解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有成长的自觉,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常识,比如孩子如果出问题责任在父母;比如父母不能太着急,太焦虑,等等,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不知道怎么办
很多父母说,我就是管不住,容易生气!我就是爱担心,爱把事情往坏处想。为什么管不住?为什么爱往坏处想?不了解自己的父母,肯定也不会理解孩子。所以,除了跟着孩子重新成长,父母别无选择。
我们得了解自己,为什么容易焦虑,为什么总发怒,为什么容易讨好人,为什么喜欢说教……
先从一个例子说起吧。我认识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聊天的时候,这个妈妈总说自己的女儿胆小,她反复说:她爸爸就是一个内向的人,这孩子有点像她爸,幼儿园的老师就说她从来不主动跟别人玩,别人要她的玩具她马上就给别人。我们在家老鼓励她,让她别怕,但她还是很胆小!
我们一点一点慢慢说。这个妈妈的叙述里,首先有个假定:内向、胆小不好,且不说这是不是真的。
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1、先定性:这个孩子内向。一个小小孩,性格完全没有定型,一切都在发展中,但妈妈就这样轻易用一个标签给孩子定了型。
2、贴上标签后,爸爸妈妈开始为这个标签焦虑:内向不好。因为焦虑,他们的注意力必然会放在这个标签上,也就是说,他们的视野因为焦虑而变窄了,他们的眼睛总能发现孩子内向的指标。
3、她的内心,形成了一个向下的螺旋:更自卑了,也更内向了。
4、父母更加焦虑,不停地提醒女儿:勇敢点,别怕……
5、父母越是提醒,标签贴得越牢……
这么做,就意味着父母用自己的注视,一遍遍地加固着女人的这个标签,最后,小姑娘真的开始内化这个定性,并且,她准确地领会了父母的意思:自己很内向,这样很不好!
反过来,我们看看,情况可以是怎样的。
1、就算一个小姑娘比较内向,比较羞涩,但爸妈认为这没什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2、相反,他们总是从正面解读小姑娘,欣赏小姑娘,并善意地传达这样的信息:哦,你真细心,你真善于观察,你有礼貌,懂得照顾别的小朋友的感受。
这些正面的反馈,就是一面面小镜子,孩子通过照这些镜子,通过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欣赏,发现自己挺好的,她接纳自己,认同自己,喜欢自己。
3、一个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小孩,怎么会不接纳周围环境呢?她用很舒服的状态与人交往。她能不受人欢迎吗?
4、一个受欢迎的小孩,还用在乎自己话多还是话少吗?她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
于是,就算她话不多,还让人担心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向上的螺旋。
比较完后,我们会说: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用无知的关注浇灌出来的!
心理学有个说法:每个人的信念,实际上在塑造着他的现实,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你欣赏孩子的某个潜质,这个潜质就会发芽,感恩,生长,成为现实的能力!。
发表回应